更新时间: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今天(3月10日),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今年两会期间,不管是在大会堂,还是在各个驻地,民生问题始终都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民生无小事。今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要“在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多办实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那么,怎么来进一步加强民生保障,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我们来听听代表委员们怎么说。
——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围绕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组织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旗舰项目、重大专项,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部署一批攻关任务。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符合省级配套条件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重点项目,省财政按规定给予配套奖励,单个项目省级配套金额超1亿元(含)的,按“一事一议”方式研究给予支持。创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对符合条件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省财政按规定分别给予最高5000万元、1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已有研究表明,第四纪以来,亚洲中部干旱区与东亚季风区在轨道尺度上的干湿变化基本同步,但在亚轨道尺度上则存在明显的错位或反相位关系。伊朗北部位于亚洲中部干旱区的西部,降水集中于冬春季,属地中海型气候,降水受西风系统控制。然而,该区域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沉积序列的演化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变化特征,此前尚未有明确结论。基于此,合作团队对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麓Toshan—19黄土—古土壤剖面过去20万年沉积物,开展高分辨率定年工作。此外,研究还对该黄土沉积序列与欧洲、中亚和东亚的黄土记录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不同区域黄土记录信息的异同。与此同时,团队还重点分析了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沉积物所记录的气候和环境变化过程。
社区环境的系统提升,不仅需要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紧密互动,更离不开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只有融合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推动社区治理从“政府包办”向“价值共创”转变。
3月8日下午和10日上午,各代表团认真审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代表们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过去一年的工作,对今后一年工作安排表示赞成。审议中,代表们对报告和人大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委员长会议认真研究了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主席团常务主席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和报告修改情况,建议批准常委会工作报告,并代拟了关于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会议经过表决,决定将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提请各代表团审议。
为保障中欧班列高效运行,二连海关不断深化智慧海关建设,积极推进“铁路进境快速通关”业务运行模式,强化科技赋能,综合运用无人机、全天候多功能查验车等智慧监管设备提高监管效能,深化“7×24小时”预约通关服务,确保班列货物“随到、随查、随放”。
以此次新发现的南宋时期贵族墓葬为例,该墓规模较为可观,格子门以及门上的卷帘纹饰、构件雕刻精细,体现出很强的写实性与生活气息。该墓周边还散落着不少仿木结构石刻,包括斗拱、角梁、飞檐等,部分构件仍掩埋于荒草之中。从露出地面的部分看,不难想象其规模。
11日下午闭幕会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