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
依据有关规定,经中央纪委常委会会议研究并报中共中央批准,决定给予钟自然开除党籍处分;按规定取消其享受的待遇;收缴其违纪违法所得;将其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审查起诉,所涉财物一并移送。
经查,王一新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结交政治骗子,对抗组织审查;违背组织原则,隐瞒不报家庭房产情况,在组织谈话时不如实说明问题,违规选拔任用干部并收受财物;违规收受礼金,接受私营企业主低价装修,利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搞权色、钱色交易;道德败坏;以权谋私,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土地开发、项目承揽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除了方言词句,作品在语言上还有一大特征就是长篇长段对话。在诸多艺术门类中,对话作为话剧的主要特征,应用在小说中后,提升了戏剧性、鲜活感。⑩现场对话是乡村这类相对封闭的熟人社会很重要的交往场景,甚至是乡村干部主要的工作技能。《宝水》的对话大多在写村主任大英化解乡村事务矛盾过程时使用,通过对话,对出公序良俗、世道人心。譬如村主任大英出场的第八节“敲瓷砖”等章节中,大英和村民张大包关于村貌改造理念争议的长段对话,讲述了大英如何做工作,使得群众转变私心、认可村里决策的过程,体现出基层干部在乡村治理中如何娓娓道来,以民为本,将心比心,从而赢得群众支持,帮助群众成长的感人过程。笔者在基层帮扶能深切感到,这样的故事每时每刻都在真实上演,通过热腾腾的文字跃然纸上,就使文学与生活紧密结合在了一起,使得人们无形的情感思想得到有形的塑形刻画,实现了文学和社会的紧密连通。
笔者在挂职实践中感到,治理问题的核心或者长远目标,是要解决人的观念问题,形成适宜的公共文化秩序。解决治理难题,实施乡村振兴,最终目的都是“为人民”。所以作品除了对乡村之“事”“理”等问题的探究,最终还是把握住了“人”的关键,进行人文观照,讴歌人的精神成长。如从违规占用停车场转变为乡村手艺人的村民大曹,在村史馆征集展品中大曹对给村史馆捐赠的态度转变发生于认为青萍是“给村里办事”,豆哥从想要钱到主动给村史馆送沉重的汉白玉石雕的原因是认同“放在馆里合适”,乡村内部的人与乡村在同步进步着。还有一种完全来自外部的成长转变,即返乡者获得的城市经验,如作者写到摆摊卖柿饼切小块插牙签供游客免费品尝的安嫂子时,刻意提到她“不愧是在武汉这样的大城市里待过的”㉗,这便是作者城乡融合视野的例证。在此视野下,作品还探讨了外来建设者和村民的共同成长,如支教大学生开展乡村美术教育、捐头发公益时,村民心态反复变化,从“哪能巴望着人家外路人对咱村有多少真心哩”的质疑态度,到扎堆带孩子听课,给大学生“闷坛肉”,而大学生也从认为村民愚昧落后到认识到客随主便、需要因材施教的道理㉘,达到了共同成长。
经查,陈玉祥丧失理想信念,背弃初心使命,执纪违纪,执法犯法,罔顾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热衷于吃喝享乐,长期频繁接受宴请,违规接受旅游、健身等活动安排;无视组织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财物;违规收受礼品、礼金;违反工作要求,干预和插手司法及执纪执法活动;甘于被“围猎”,把组织赋予的权力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大搞权钱交易,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运营等方面谋利,并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上述两起事件,引起了一些企业人士的担忧。这些担忧包括是否存在全国性查税,不少企业担忧如果倒查多年需要补税,这对于经营困难的当下无疑是“雪上加霜”。
作品的问题意识还表现在对真实乡村的正视,隐忧和批判上。如大英女儿娇娇幼时遭遇猥亵带来的阴影、香梅受丈夫七成家暴而反击等情节,这些多年来乡村社会绕不过的伤疤和隐痛,是乡村实实在在的现实困境和弊病,而这一切在乡风文明建设带动下正在逐步好转。作品的城乡融合视野同样应用在了对游客和村民双方的矛盾冲突、尤其是对部分游客素质的批判中,在乡村题材文学作品中不多见,如游客捋槐花擤鼻涕满地甩,掐月季花,香椿芽罚款舆情事件,对着娇娇拍照,游客丢相机怀疑村民。当前的乡村振兴不是农村单向提升,而是以城乡融合为特征的乡村振兴,无论是经验还是问题,也都不是单向的,这种流动和双向特征,也是《宝水》给予乡村题材文学书写的启示。